來源:西南商報 2020/12/14 10:06:19 閱讀次數551
□本報記者 馬工枚 文/圖
眾所周知,“金陵”是南京的古稱,不過成都的金陵路跟南京本身沒有關系,它跟南京的金陵大學有關。據《成都街巷志》,抗戰時期金陵大學從南京遷到成都時,桑蠶系曾在此辦學,當時還開墾了幾十畝桑園作教學科研基地,當時金陵大學部分男生住在紅瓦寺,離上課的華西壩較遠,又只有一條泥濘小道通行,于是金陵大學校長就發起“筑路委員會”,與各院院長一起率師生在課余時間義務修路。半年后修成了從宿舍到教室的路,這條路后來就發展成金陵路。
可以說,金陵路和華西壩是分不開的,很多年前,“壩上”代指的成都,說的就是華西壩。華西壩在成都南門外二里、錦江之濱、南臺寺之西的一片風景清幽之地,古名“中園”,曾是三國時期劉備游幸之地。五代時,這里成為前蜀皇帝王建的蜀宮別苑,園內有百年老梅狀如蒼龍,故又稱“梅龍”“梅苑”。華西壩之于成都,猶如清華、北大之于北京,其建筑獨成一脈,融中國古典園林和西方宮廷花園于一體,成為成都唯一保存完好的建筑博物群。
盡管華西協和大學自1910年創立至今百年來,校名幾度變更,先后是“華西大學”“四川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等,但人們仍然喜歡直呼“華西”或者“華西壩”,百年未變。伴隨著華西協和大學的開學,陸續有40余棟風格迥異的建筑橫空出世。這些具有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群,布局明顯有別于中國傳統的建筑。
走進校園,學校建筑全部采用一種開闊的思路,校園以鐘樓為原點,向南向北延伸為中軸線。主要建筑皆在東西方鋪開,形成了大致為品字形的錯落有致的格局,其布局與周圍的道路、荷塘、操場、門坊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相互呼應。懷德堂、懋德堂、萬德堂尤以精致完美、崇宏壯麗聞名,堪稱近代成都建筑的典范之作,被當時的建筑師們視為樣板,并被中國其他大學模仿。2013年5月,其中8棟老建筑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些建筑群中,于1926年竣工的鐘樓不僅是華西壩的標志,也是當時成都市的地標。鐘樓上近一米高的大鐘是由美國梅尼利制鐘公司專門為華大鐘樓鑄造的,從鐘上的銘牌上可以看到,該鐘機械部分是1924年9月15日制成的。在如煙的歲月中,華西壩的“鐘樓映月”“三臺點兵”“孤島天堂”“柳塘壓雪”等十大景觀曾是無數華西壩人終其一生也幽懷難忘的地方。華西壩十大景中最著名的當屬鐘樓下的荷花池。這里翠竹繞著水塘,銀杏伸開華蓋,荷塘月色之下情人漫步,每當鐘聲響起,華西壩就進入了靜謐的天國意境,幾乎每天都有攝影愛好者來成都華西壩鐘樓拍攝。
除了醫學教育,舊日的華西壩對成都產生的影響也滲透到了體育、音樂以至人們的日常生活。
華西壩曾經擁有亞洲最大的草皮足球場,華西足球隊亦曾風靡國內。當年,華西足球隊曾與英國皇家空軍足球隊在此較量,最后以華西足球隊勝出而結束。據了解,有一位叫陶維義的英國人曾經參與過大學籌建,他的弟弟陶維新是當時倫敦的球星,為了追隨大哥而舍棄了進入英國國家足球隊的機會來到了四川。華西壩亦曾是中國最早開展壘球比賽的地方,那時整個亞洲都還不知什么叫本壘打,華西壩就有了壘球隊。華大開設的球類、田徑等體育課程深刻影響了成都現代體育的發展,成為成都現代體育的發祥地。
對于老成都人來說,華西壩就是時髦、新鮮的代名詞。
“我對華西壩的印象是從二廣場看壩壩電影開始的。那時候,南門這邊沒有一個電影院,最近的都是在鹽市口的人民電影院,從漿洗街趕一路公共汽車要花6分錢到鹽市口。”“老成都”羅先生說,每個星期六在川醫二廣場看壩壩露天電影,就是住在那周圍團轉的居民的最佳選擇,路途不遠,價格實惠,看一場露天電影好像是5分錢。
此外,林蔭街、旅游街、大學路、勝利村……縱橫交錯的街道里,藏著老成都獨一無二的秘密美味。麻將鋪起家的張記雜醬面,一兩面相當于別家的二兩多;蛋烘糕起始地,賀記蛋烘糕,可以說是現在華西壩上的蛋烘糕“一姐”。每日下午,金陵路口攤攤兒上第一波上爐子的紅苕還沒有耙到化渣的程度,直線距離700米外的華西壩老燒烤,已經悄咪咪開了攤。這家燒烤店賣得紅火,紅火到有傳言說,很多人三點過四點鐘就要來排隊,等他們吃到,已然是晚上八九點。甚至有時候,你下午5點過按個電話過去,老板兒娘給你的回復是:已經排到11點了哈。